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当前位置:首页 >政协委员>会议发言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08-16 来源:管理员 阅读:543次

   民盟黑河市委

   共同富裕不仅要求整体经济发展达到一个较高水平,还要求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得到合理控制和显著缩小。按《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预计到2035年我国仍有近4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不能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推动农民群体增收,才能加快突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一、规范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经营模式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占主体地位的,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势单力薄,生产效率低,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旺盛的活力。建议创新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一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学习现代化农场模式,发展精准农业,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通过大型机械连片种植,实现规模化经营。依靠信息技术支持,定位定时定量实施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体系,“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节省的投入获得同等或更高的收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二是发展壮大畜禽产能。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推进“两牛一猪一禽”转型升级,以点带面辐射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发展。提升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推进以种养结合模式为主的家庭农场建设,鼓励发展“牧草—作物—奶牛”“粮—菜—猪”“稻—菇—鹅”“稻—蟹”等种养模式,形成物质能量互补的生态农业系统。三是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鼓励兴办农民合作社,立足农业、根植农村、服务农户,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难题。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做大做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独一份”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就地加工、优质优价,提升农业经营综合效益。

   二、发展地域特色新产业新业态,统筹农企共享价值链

   今年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建议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共享价值链,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从产中环节向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流通加工等环节全面拓展,鼓励发展农产品初、精加工基地,建设一批专业村镇,将延伸的产业链留在乡村,推动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发展农村电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统筹产、集、销,加强乡村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建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汉麻、道地药材、林下经济等,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小宗类、多样性乡村产业,支持建设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秸秆综合利用和传统工艺制作等乡土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三是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促进乡村宜居宜业,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建立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农民分享合理收益

   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获得最大收益的有效渠道,目前农业企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还存在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建议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使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一是因户施策选择联结纽带。根据农户的自身条件和需求,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入股、订单等联结方式,实行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等,同时鼓励企业以返利的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带动农民增加经营收入。二是因企施策建立联结关系。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和发展现状,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鼓励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民增加工资、租赁等收入。三是强化约束监督。加强监督管理,加强纠纷协调,构建诚信体系,建立保障金、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的防范机制,维护和巩固农企利益联结关系。

   四、开展乡贤回乡创业促进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鼓励农村乡贤回归家乡,不仅可以缓解农村人才匮乏的问题,还可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建议分级建立邀请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专班,开展回乡创业促进行动,为激发农村振兴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人才基础。一是为回归乡贤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健全乡贤回归工作机制,出台支持政策,以乡情、亲情、友情为抓手,通过对接会等方式,广泛联系在外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对家乡有感情的人士归乡发展。二是鼓励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开展创新创业,通过技能培训,培育优秀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三是引导回归乡贤等参与乡村治理。鼓励回归乡贤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民主协商和乡村治理,通过依法选举加入村干部队伍,为构建乡村善治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