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当前位置:首页 >书香政协>好书推荐

月度理论学习 | 书香润政协 委员谈读书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管理员 阅读:493次

《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推荐人:周宇  平望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工委主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发展大势、历史演进趋势、时代变化态势和中国自身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本期分享的《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一书,以纵观世界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历史视野,着重对中国复兴道路的历史、现状、风险、挑战、前景,作出了深刻系统的解析。


   当下,全社会正面临着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引人深思。面对疫情,作为区政协委员的我们要始终聚焦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上门问需把脉、送服务,帮助企业落实落细防疫举措,稳妥有序推进生产发展和项目建设。


   平望纺织产业正处于产业蝶变的关键期,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行稳致远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我们将充分发挥政协工委的作用,积极开展一线走访调研,发挥协商议事平台作用,助力企业在“智改数转”“专精特新”等方面重点发力,为企业创造更好更优发展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方太文化》


推荐人:周娟  吴江飘逸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阅读无边界,认知无边界


   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的认知,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局限的,那如何拓宽我们的认知?不断的学习就是最有效的途径。飘逸自2016年起成立读书会,至今已经坚持了六年。在这个读书会中,通过大家的分享以及讨论,在不断吸收与反馈中每个人都能拓宽自我认知。本期读书会所分享的是《方太文化》,善学者能,多能者成,从书中读到的“用户思维、长期主义、利他主义”,演化而成了飘逸文化“成就客户、成就伙伴,拥抱变化、创新精进,至诚至简、高效协同”。


纺织无边界,畅通内循环


   作为区政协委员,我提出了关于建立纺织无边界产业生态链的建议。无边界合作联盟,从博弈到共生,这件事我已经坚持了十年。2012年,在一次企业探讨中,一个疑问在我的脑中打转,明明都是为了用户为何总是各自为政?于是,我开始探索解决方案,我提出“共生,为了一群人更好地活下去”的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在同年创立了无边界合作联盟。无边界合作联盟致力于让同一产业链条上企业彼此合作、提高效率,进而促进信息互联互通,逐渐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共享供应的良性纺织生态圈。纺织产业是平望的主导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平望,直接从事纺织产业的生产企业近千家。无边界合作联盟的“横空出世”,给平望纺织企业提供了“跨界共生”新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加快提档升级。


   经过十年的坚守与发展,无边界合作联盟整合了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中科院、哈工大等非产业链的优势,创造了一批引领行业的产品与品牌,已经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优势,并且能够聚集各种资源。作为区政协委员,我将着眼于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这十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履职尽责为一方产业服务。



《江村经济》


推荐人:吴嘉昊  苏州春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监


   疫情当下,在庙头村的时间反而多了,重读了一遍费老的《江村经济》,结合这几年做村上长漾里的实践,亲身体验了乡村振兴的工作,更是感慨良多,很多书是值得多看几遍的。


   《江村经济》写于三十年代,当时那样环境下,费老背负着亡妻之痛,却仍能如此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地进行田野调查,俯下身子做实事的态度和有深度有高度的理论观点两者融合,集于一身。这份态度和对乡村的赤诚,值得我们每一个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后来者感佩和学习。


   在村上长漾里践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一草一木怎么处理,道路怎么防滑,村民需要怎样的乡村规划,本土的风俗怎么融入产品,地方风物品牌怎么再包装设计,事无巨细,越发觉得驻村式的扎实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沉浸在乡村,深入研究乡村,同时还要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思考乡村,在共同富裕的指引下建设乡村,才对得起这片土地,这片被众多人耕耘过的土地。吴江提出的“江村”品牌作为统领的初衷我想也是希望我们这样的乡村践行者能得到费老当年精神的滋养。


   《江村经济》在第十二章蚕丝业,记录了当时一次极具意义的“乡村变革实验”: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联合学校政府乡村等各方力量,引入先进技术,进行蚕丝业合作社的股份创新尝试,当时他们就清醒地认识到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只靠农民自己。书中深刻地阐述:“变革力量的性质如何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变革的计划。它制定应付形势的措施并组织行动,它对形势的理解是行动的前提。”这伟大的洞察力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并勇敢地付诸于行动,更是令人钦佩。后来苏南乡镇企业的崛起,80年代苏州四大名旦(长城、孔雀、香雪海、春花)的辉煌历史与精神传承必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前,乡村振兴的战略落地很多方面似乎还在探索,读完费老的一些书籍,发现很多方面似乎早有答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脉相承,乡土中国有着几千年自身的农耕文化,很多方面本质并未变化,只是表象产生了变化。


   作为曾经的媒体人,跨行进入乡村振兴行业,我们更应当站在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站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去认知去实践乡村振兴这场农村的大变革。


   现下很多乡村的振兴,从建设改造开始,重硬件轻软件。而媒体基因出生的村上团队,则把内容作为乡村更新里最重要的核心基础。首先要尊重乡村,建立乡村思维去看待乡村更新、产业发展以及在地文化的发掘,摈弃城市型思维,真正融入乡村;其次,技术不是问题,机制系统才是关键,无论政策层面还是乡创体系,都需要建立体系化机制,让每一个角色清楚在乡村振兴层面上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才能更顺利进入实操阶段,并在这个机制下做事;最后,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操盘,重视“软体”的重要性,以内容激发乡村,用运营目的来反推和引领乡村建设和设计。这支团队要上能与政府沟通,下能了解乡村发展的逻辑,发动村民,带领城市里对乡村有认知的新农人一起融入乡村,创生乡村。让新旧两种村民,真正融入乡村振兴,体验乡村改变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有了这支团队,乡村的事业才能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并真正为本地百姓谋福利。


   经过6年的乡村实践,深感这个行业的责任重大和过程艰辛。作为这一代的新农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躬身融入大局,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哪怕是一次微小的突破和创新。


编辑:崔晨弘

校对:方晶晶

审核:王勇智

签发:刘  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