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黑河市少数民族经济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05 来源:管理员 阅读:960次

关于黑河市少数民族经济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前,我市正全力推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旨在通过有力举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奋力建设新时代富裕开放美丽幸福文明黑河。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扬优势,补短板,增特色,助推我市少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晋文颖副主席带领民族宗教外事委专题调研组,于20227月至9月先后赴孙吴县、逊克县、嫩江市、北安市、爱辉区民族乡村实地调研、座谈,在认真听取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的意见后,经充分讨论,形成调研报告。

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况

我市有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4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建有7个民族乡,87个民族村。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优势,在完善招商政策、培植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河市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等文件,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重要工作,推动解决重要问题。落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养殖及加工项目,有效推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乡政府乡长全部由建乡主体民族干部担任,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和能力提升培训,抓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为促进民族乡村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主星乡、新兴乡等发挥绿色生态和优质粮食资源优势,建成寒地有机稻米加工企业,有效辐射周边水稻产区。沿江乡通过培育壮大农村经营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农民增收。四嘉子乡发挥近郊优势,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发展绿色蔬菜、经济作物种植,菇娘、西瓜等无公害经济作物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坤河乡发挥临江优势,建成鲟鳇鱼养殖和挂袋木耳种植基地,网箱、挂袋木耳发展到1万平方米、35万袋;新生乡成功晋级4A级景区,将鄂伦春族民俗和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开发骑马、射箭、漂流、民族体育竞技、狩猎表演等展示鄂伦春族独特民俗的互动体验项目,不断挖掘民族文化经济效益;外四道沟村日晖草莓基地带动农民年增收120万元以上,北三家子村“网红经济”总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联兴乡哈什太村加快发展黄牛、黄米、黄烟产业,不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组建全省首个网红电商联盟,主推寒地大米、稻蟹、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上架“北纬49度”“爱辉E购”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近2亿元。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利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吸引省交投集团、陕西步长药业等5家企业入驻5个民族村发展旅游和中草药等产业,计划投资5.0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98亿元。省交投集团投资近2亿元在外四道沟村建成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做为“醉美龙江331边防路”的第一个交旅融合项目,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年收入3000万元,带动就业60人。陕西步长药业投资1.1亿元在新生乡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已建立生态药谷和北药生态培育基地、北药示范基地各1处,现已种植赤芍、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药材上千亩,该项目将在2025年建成规模种植道地药材1万亩、年加工中药材可达到1000吨,预计年产值2亿元,带动就业500余人。黑河艾葆中药材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小乌斯力道地中药材综合产业基地项目,分为中草药种植、中药材初级加工、中药材民宿康养休闲特色村落等三个板块,2022年底前可全部建成,预计年可加工中药材鲜品2500吨,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22.7万元,带动就业120人。外三道沟村知青民宿项目于2020年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630万元,设有旅游接待、户外演绎、休闲长廊、民兵训练、农事体验等功能区,目前已建成1021个房间,以打造“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通过保底分红、效益分红与“房嫂”雇佣的方式,带动房屋户主年均增收3000元。北京北青三鼎商贸公司在主星乡红星村拟投资1.43亿元,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康养、民俗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目前已投入430万,建成了休闲酒店项目,2025年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00万,带动就业100人。

(四)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全市民族乡村实现通邮、通电,广播电视、电话覆盖率100%。先后实施道路硬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4个,硬化16个民族村道路,解决了民族乡村出行以及运输难问题;对20个村实施供排水工程,7个民族村饮用水安全改造,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改造13个民族村中低产田3万多亩,大幅提高民族村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实施32个民族村村容改造,投入1507万元新建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小区2550户,改造新兴、新鄂鄂伦春族村房屋390户,充分打造宜居环境。爱辉区作为全省两个入选国家首批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县区之一,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正在加快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廊带建设,建成新生鄂伦春族村、坤河达斡尔族满族村、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边疆俄罗斯族村等4个民族特色突出、民族风情浓郁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沿江乡胜利屯和哈达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边疆村荷花湖旅游景区等以民族乡村为节点的沿江景观长廊,形成新的民族乡村旅游增长极,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二、影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特色经济不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和养殖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快。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少,产业链短,产品特色不鲜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品牌竞争力较弱。二是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完整科学的产业规划,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村寨、特色饮食等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缺少创新的措施,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产品单一,市场化程度低,吸引力不强,将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产业项目管理不到位。在着力提升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方面存在差距。一是在合理统筹整合使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做到精准施策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项目普遍存在布局散、规模小、成本高、可持续投入不够,难以持续发挥资金效益。比如,个别中草药加工厂房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低。二是项目效益不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和文旅企业受到较大冲击,经营效益下降,目前在复工复产上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三)少数民族人才匮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乡村、特别是偏远民族乡村呈现“空巢化”趋势,留守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一些民族乡村缺乏致富带头人,有限的劳动力难以推动产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返乡数量逐年减少,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一些具有农业、畜牧、水利、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流向外地,还有一些机关、事业编制考试录用的优秀年轻干部服务期满后被调到外地或其他部门工作。民族乡干部年龄老化,少数民族干部后备力量储备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实施村村通工程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直困扰民族乡村发展的难题,但随着时代发展,公路宽度已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存在部分路面较窄、会车难、弯道多、缺少交通标志等问题,影响民族乡村发展。部分民族村农用道路及桥涵由于建设标准低、使用时间长、维修养护不足等原因,导致损毁严重,运行使用困难,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作业。

三、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检验我市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全力推进兴边富民试点市建设,吃透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借鉴云南、广西等地先进经验,结合各民族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选定致富项目,积极争取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全力推动实施。巩固开展好中省市直单位结对帮扶民族村工作,通过送项目、送科技、送医疗、送培训和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帮扶形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走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大力推广产地初加工、食品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模式,最大限度提升增值潜力。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适合民族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鼓励引导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景区探索“非遗+”的融合模式,让游客更近距离的了解非遗文化、非遗项目,从而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深度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意设计,通过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特色美食旅游节、冰雪民俗旅游等项目,更好地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和冰雪运动,形成可留住游客“吃喝玩游娱购”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创新少数民族产品的营销模式,推进特色饮食、生态资源“原字号”品牌等特色进城,既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活”下来,民族创意产品“火”起来,将优质、新鲜的农牧林渔等产品从原产区推向市场。同时,有条件的民族村可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寒地试车配套项目等服务,不断壮大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三)进一步加强项目引进和管理。牢牢把握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村寨保护、优势特色产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工作方向,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程序,强化资金管理。加快引进社会资金项目和市场运营主体参与民族乡村建设,充分挖掘资源要素、产业基础、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和成功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多措并举提升文旅产业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要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文旅企业和民族乡村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纾困措施,力争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通过盘活闲置项目资金和引进项目相结合,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实现提质增效。

(四)进一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文章。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持续加大引进计划,适当放宽边境地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聘)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采取特殊政策留住本地和吸引外地优秀民族文化人才。着力加大少数民族乡村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乡村致富带头人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为少数民族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引导在外农民工返乡创业。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民族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对通往民族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力度,加大产业路、旅游路的投资力度,有效连接少数乡村及旅游景点,确保民族乡村人流、物流畅通。积极推动民族乡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及时对水毁灾毁农田设施修复治理,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友情链接